PPT图文排版心得
# PPT图文排版心得
# 1.字体选择与字体组合方式
首先我挑选了一些我个人觉得不错的设计作品,根据这些作品的设计目的和最终效果,分为“A”、“B”两组。
A组是“图片突出”,文字存在的目的只是粉饰这张照片而已。
B组是“文字突出”,文字在图片的衬托下被重点突出出来。
然后将它们的文字部分“裁剪”出来,然后根据原本文字的样式以及文字组合方式,最后分组排列出来。
效果图如下:
可以看出这两组的字体之间差异很大的,在字体选择上:
A组的字体主要是现代等线体,笔画没有装饰。出现题材很广泛,大多数是一些商业图册上,或者用于衬托人物场景时尚气质的图片上。
B组的字体主要是古典衬线体,笔画装饰强烈。多出现在传统、自然的以及一些抒情性很强的照片上。
在字体组合方式上:
A组的字体组合都被紧密地排列在一个无形的矩形里,在视觉上形成一个面。
B组各个字之间松散地摆放组合在一起,在视觉形成一个个点。
其实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两组字体在视觉心理的效果,见下图:
而造成这两组字体在视觉心理上的区别,这和一张摄影作品两个重要的元素有关
# 2.主体物与视觉焦点
主体物的视觉焦点是摄影作品里的两个基本要素,因此在一张照片里通常会有一个突出的人或物作为主体。而其他例如在风景类摄影作品,照片里即使没有明确的主体物,也会存在一个视觉焦点。 一张摄影作品的主体物和视觉焦点是很容易看出来的,如下图:
为了展现“图片突出”的优秀设计作品里,文字部分与这两个基本要素的位置关系,同样做成效果图。分C、D两组展示。
C组是文字部分与主体物的位置关系 D组是文字部分与视觉焦点的位置关系
(C组的深色块是主体物,D组的白点是视觉焦点,白色块是文字。)
其实无需我多说,大家应该能从上面的效果图,可以大约地看出文字与两大元素之间的关系吧?我根据我的观察结论作一个整理:
如果把主体物看作是一个面,就不难理解在一个需要文字粉饰图片的作品里,字体之间会被聚集在一个面里,因为面元素的重复出现在一个画面里,整体画面就不会出现违和感,还能让文字和图片之间保持和谐统一。
如果你能观察了足够多C组类型的“效果图”后,就发现了在所有的这类优秀设计作品里,文字部分与主体物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有三大原则:
1:文字部分的面积绝对不能大于或接近主体物的面积。 2:文字“面”与主体“面”的边线保持联系(直线或平行)。 3:文字“面”或者与画面边缘的距离几乎相等于主体“面”与画面边缘的距离。
现在来看看D组,文字部分与视觉焦点的关系基本和上面的铁律相似,但唯一的特别之处在于:当视觉焦点位于画面中线,文字部分使用居中式。
不过同样也是观察了足够多的“效果图”后,发现视觉焦点的位置不仅仅是与构图有关,这其中还有很多的特殊情况必须要注意到:
1:当照片的主体物是分散且毫无意义的,视觉焦点默认在画面中心。 2:当照片被某一个场景或物品切割了整张画面时,视觉焦点只会出现会在切割线上。默认位于中心点或者色彩密集的地方。 3:眼睛单独作为视觉焦点
第一点提到的照片的主体物是分散且毫无意义的。举一些例子,它们的题材一般是拍摄天空、无边际的森林树木又或者下雨的场景等等... ...这类照片的视觉焦点默认在画面的中心点,并且文字部分也只能固定在画面中心,因为文字部分在这时需要拟补原本照片缺乏视觉焦点的缺陷。(D组第一列第三张)
而第二点提到某些被一个场景或物品切割了整张画面的照片,通常是因为地平线或者海岸线之类引起的。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是,当照片里的主体物太大,以至于切割了背景出现切割线时,主体物就不能作为一个面来看待了。如D组里二列第二和第三... ....就是这种情况,视觉的焦点通常位于切割线的其中一处,通常是色彩密集出现的地方。
第三点非常重要!在画面的内容里眼睛的存在会形成一个视觉焦点,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的眼睛,只要是看到眼睛,那么文字部分的排版就要依据“眼睛”(视觉焦点)而不是人本身(面) 已经说了好多东西了... .... 那现在就目前的理论来实际操作一下吧,做一组“文字粉饰图片”的例子。
就先拿第二节开头展示的那两张摄影作品来做吧... ...文字部分就直接取至A组
以上的例子文字部分是怎么选择位置的,详细见下图:
上图是说明我并不凭感觉去确定文字部分的位置,仅仅只是按照三大原则来确定的。在左图中,小狗虽然是照片里的主体物,但是因为眼睛的存在,所以文字的排版必须依照视觉焦点(眼睛)来排版,这是之前D组结论提到过的。但是在计算字体部分与画面边缘的距离的时候,依然参照与主体物与边缘的距离,而非视觉焦点与边缘的。
而右图中,视觉焦点确定在照片透视的灭点,由于是处于画面的中线,因此文字部分采用居中式。除此之外,因为照片上的主体物并不明确,所以文字离边缘的距离没有参考,只要与视觉焦点的联系不变,文字部分位置随意。
后面我又加上了两个例子,因为弥补前两个都是以视觉焦点做参照的例子,所以第三个例子以主体物(杯子)为参照的排版,其中的过程和前两个差不多,就略过吧。最后一个例子因为照片是主体物是分散且毫无意义的(星空),所以文字部分只能固定在画面中心,弥补主体位置。
事实上我还想要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各种情况,但是写到这里感觉篇幅已经很长了。现在还只讲了一部分“文字粉饰图片”的原则与规律,现在在下一节来讲“图片突出文字”的特点。
# 3.字体与图形的配合
以“图片突出文字”为目的的排版,其特点是不需要分析照片里面的元素。在大部分设计教程以及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里,图片被认为只是作为一个大色块存在,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最后你想要表达的文字(情感),铺设基调。而我前面就提到的,B组的字体组合方式往往用分散的点状摆放,因此放在照片这样一个大的“面”上,形成元素的对比效果,可以更有效的突出文字部分。
但是这样有一个很大的缺点:过于分散的字体之间不仅容易缺乏联系,而且还会造成阅读困难。此外,一张太花哨的照片也会导致你的文字部分难以突出。
大部分优秀排版里采用的解决方案是运用字体与图形的配合,而其中类型有三种:
第一种:形状图形
形状图形主要指方形、圆形以及一些不规则的形状图形。 (下面的效果图都是我统计优秀作品最常用到的方法)
上图展示的是三种运用方形的方式,我从左到右依个解释一下:
突出:当文字部分融入到图片里变得难以看清的时候。在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像这样放置一个方形在背景,然后再调节字体的颜色与方块对比,使文字部分突出。
集中:这种方法是为了不弱化图片的情况下,让文字部分集中在一个方形里,增加易读性。是包装设计常在出现的排版。
修饰:这个方形其实只是代表,代表所有不规则图形的运用。当文字组合之间太过散乱,又或者字体之间大小的差异太大的时候,放置一个(不)规则图形,尽可能连接到每一个字上,形成联系。
这是方形“集中”的例子,方块的存在突出了文字本身,又保证了阅读顺畅。同时这个方块可以在这张照片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没有影响,所以很适合包装设计的需要。
根据评论区的建议,形状图形这部分我补充一点:形状图形的用法通常有两种,一种是中间加上一个深色的形状,字体的位置放在形状的中间。另一种是在图片的上下两边各加一个浅色形状,字体的位置放在形状与图片交界的地方。这两种方法简称为“一黑二白”,见下图。
而关于形状的颜色和透明度设置,请看本文的色彩部分。
上图是关于圆形的常见运用:
普通:这是一个作为对比的普通排版
突出:这个比起方形有着好的突出效果,这个圆形可以替换成一些素材,比如墨滴之类的圆形素材,甚至可以利用图片本身存在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的,来突出文字部分。
适用:这个同样可以突出“面”文字,这就也为什么这个方法经常出现各类商业图册、海报以及各类宣传单... ...
上图是举例古文字也是可以作为一个圆形的运用。
第二种:直线
直线分两种,一种就是纯粹的一条直线,而另一种则是由细小的字组成的一段文字(通常是英文)。
上面是纯粹的直线运用举例
联系:很常见的运用方法,不需要解释了吧...
集中:作用和方形“集中”相同,只是这个是用两条线组成一个隐形的方块,更有形式感。不同这种只能出现在色彩单一或大量留白的照片。
连接符:增加形似感的小东西... ...可以用于连接两段文字的内容,时尚类设计作品最常用到,在下面打一个问号,是因为连接符的种类很多,上图只是举例... ...
这是另一种“直线”,由一排细小的字组成。
联系:与上一种相同,但只适用于标题文字较少的时候。剩下两个不用解释了... ...大家应该都清楚。
第三种:字符
一般是指的数字以及英文字母,配合文字能有更好的突出效果。如上图,,而阿拉伯数字的效果最佳。
以上就是字体与图形的配合部分,不过还有一个例子要特别说明一下:
上图展示的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配合类型的,圆形形状加上字符,然后用连接符接上你要表达的文字。这是最经典的配合类型了。至少突出文字部分的效果非常不错!
先看一张思维导向图(点击图片查看大图)
# 4.色彩的组合模型
PS:以下色彩部分,因为没有大量的实际操作过,所以我不确定结论的正确性。因此色彩部分仅供参考,只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就好了。
我们多多少少都学习过色彩的基础知识,我们都知道上图的红色代表着热情、绿色代表着自然以及紫色代表着高雅等等... ...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此为参照来决定字体的色彩,因为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的多。无论一张照片还是海报,都会运用到大量的色彩,把这些色彩集合成一个组合时,将其称之为“色组”,如下图。
这时,要如何区分上图这些色组的视觉心理呢?在教科书上采用的方法是分成四种类型:分别是“互补色”、“对比色”、“同类色”和“邻近色”。然后再解释这些类型的视觉心理,比如“互补色”有着突出、华丽的效果或者更吸引眼球等等... ...但是这个方法只能解释那些只采用少量色彩的照片或海报,所以这个方法在面对一张色彩丰富的照片或海报时,这个方法又显得太过笼统和片面。
而在网上大部分的配色教程里,则用“色卡”来解释色组的视觉心理的,“色卡”是从一张照片里提炼出三到六个主要色彩组合起来的配色方案,并认为“色卡”和原照片的视觉心理效果(情绪)是相同的,因此大部分设计作品会以此为参照做配色方案。
但我阅读了很多研究配色的书籍或文章,其中大部分都认为一个“色卡”是远远不足于解释一张照片给人的视觉心理效果的。认为一张照片给人的视觉感受,不是这张照片里所有的颜色共同作用下的结果。并表示一张照片的色彩数量、各个色彩之间的面积以及冷暖的对比等等... ...都是会影响一张照片的视觉心理效果的。
于是我总结这些文章的观点,我重新设计了一个色彩的组合模型,用来描述多个色彩组合的视觉心理效果,见下图:
上图是一个色彩组合的模型,我设计成一个倒三角的形状。我稍微简单解释一下:倒三角形最上面的一块是主色,主色是这张照片里最突出的色彩,通常是照片里的面积最大。往下一个是副色,副色比主色的突出效果要较弱一些。再往下则是一些辅助色以及一些面积非常小的点缀色等等... ...
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很多色彩组合的视觉心理效果,见下图:
X:亲和 - 强烈
主色和副色的对比关系是会影响照片的视觉心理,当主色和副色的对越弱,画面的表现越柔和,相反主色和副色的对比越大(通常是由两者的冷暖、面积、色相的不同),画面的表现就越强烈。
Y:平均 - 突出
这里指的是主副色和其他的颜色的面积比例关系。当主副色的面积和其他颜色的面积相差无几的时候,画面表现出唯美的感觉。相反主副色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其他颜色面积的总和时,画面的情绪完全由主副色主导。
Z:单调 - 丰富
这里比较的是一张照片里色彩的数量,数量小就会显得单调,相反则越丰富。
上面三种类型都用XYZ来标记,因为我要总结字体以及色彩的选择与色彩组合模型之间的关系时,我就要用到下图这个大模型了:
上图展示的大模型里,色彩模型的三种类型做成了一个三维的坐标轴系,这表明了任何一张照片的色彩组合,都是这个XYZ轴系里的一个点,也就是说任意一个色彩组合模型会同时满足三种类型的其中一种,最终会形成八种色彩组合模型(八种情绪),下面列举一些:
大家能看到在大模型里还有冷暖区分的四个色块,它们代表了四个区域,从上往下分别是“粗古”、“细古”、“细现”和“粗现”。这些色块是表达:当一个色彩组合越倾向坐标系的正轴时,则使用越粗的古典字体。相反地,越倾向负轴时,则使用越粗的现代字体。
简单地来说,就是当一张照片的色彩的越强烈、越突出、越丰富时,就用古典的衬线字体,而且要越粗越好,而当一张照片的色彩的越亲和、越平均、越单调时,就用现代的无衬线字体,而且要越粗越好。这是大模型的作用之一:不同色彩组合对字体选择的影响。
大模型的另外一个作用在于,**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增减或改变某个色彩,来改变这个照片的色彩组合倾向,来表达某一个情感、主体又或者适应某一个字体等等... ...**而改变的方法,就是利用字体或形状图形的颜色。这就意味着在图片上加字这个行为,就已经是在影响一张照片的色彩心理了。
综上,我们拿刚才的图片来举一些例子,见下图:
第一个例子,由于照片的色组属性是“强烈”、“突出”和“单调”,所以选用了细笔画的古典字体,这是一个“文字粉饰图片”的例子。
第二个例子,是一个“图片突出文字”的例子。虽然这张照片的色彩属性有“强烈”和“突出”,但色彩却是“单调”的,我的做法是先加上两个粗笔画的毛笔字(粗古),突出一个主色。然后再放一段酡红色的英文,是色组变得丰富,同时配合“粗古”,让色彩的情绪表达地更加明显。
最后的例子,是关于形状的颜色和透明度设置的一个示范。由于这张照片的色组属性太过平均,所以我用一个形状压住一个副色调,然后用“粗古”字体压住主色调,将这个色组的“平均”属性转为“突出”。这个例子是想表达:形状图形的色调选择,关键在于你想怎么改变色组的属性,而半透明的设置,可以改变色组的“丰富”属性。
过程见下图:
# 5.单个字体的形态
篇幅已经很长了,直接上结论吧(累)。总结了所有的教程和优秀设计作品,我认为区别单个字体之间最重要的三个特征:见下图
体饰指的是在字体笔画末端的装饰,字体的体饰之间不是有或无,而是多和少,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。通常按照笔画体饰的多少划分“古”文字和“今”文字。“古”文字适合作为标题,出现表现自然、传统或者表现历史厚重感的题材里,“今”文字大多是在时尚、科技或者普通生活题材里,“古”文字最重要的特点是抒情,“今”文字则注重简洁。
笔画的差异在于粗细,粗笔画用于强调,细笔画则用于修饰细节,例如突出某商品的精细做工。这里还有特别说明的一种情况是粗细结合,笔画的粗细差异算其实是属于体饰的变化。
转折的差异在于曲直,转折越尖锐的字体适合表达力量感,反之曲面转折的字体适合表现女性的柔美。见下面两个例子: